摸底纺织行业“机器换人”现状 -龙8国际

集团新闻 行业资讯 关注瞭望 社会责任
摸底纺织行业“机器换人”现状
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,纺织行业兴起了用自动化、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劳动的机器换人热潮。这股热潮给行业带来了什么?遇到什么问题...
2019-04-11中泽集团 浏览(85)
       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,纺织行业兴起了用自动化、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劳动的“机器换人”热潮。这股热潮给行业带来了什么?遇到什么问题?产业职工队伍是否发生趋势性变化?为了深入了解纺织行业“机器换人”现状,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近期深入江苏、福建、河南、天津、上海、山东等纺织行业发展重点区域,选择纺纱、化纤、织造、服装等代表性企业开展专题调研,厘清了纺织行业“机器换人”的部分基本情况。
  招工难、用工贵倒逼纺织业“机器换人”
  传统纺织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,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,转型升级刻不容缓。机械化、自动化、智能化成为改造传统产业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、减员增效、缓解招工难的有效途径,由此也拉开了纺织行业“机器换人”的大幕。 
  报告显示,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行业长期结构性缺工成为倒逼纺织业“机器换人”的主要动因之一。
  近年来,劳动报酬增长速度日益加快。企业每年都要上调1~2次职工工资,企业明显感到用工压力加大。纺织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纺织技术工人和技能型人才。东部是传统上的劳动力流入省份,本地劳动力供应存在缺口,而外出务工的中西部省份技术工人又出现回流现象,导致纺织企业特别是东部纺织企业普遍面临“用工荒”困境。同时由于纺织行业工作强度大,职工流动性也大,尤其是85后、90后的年轻职工大都不愿意从事单调重复、劳动强度大的工种,一线工人得不到有效的补充,也使得许多纺织企业长期缺工,倒逼企业以“机器换人”。以苏南部分纺织企业为例,企业每年都要面临10%左右的缺工。
  与此同时,纺织行业产业升级、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智能制造产生需求,“机器换人”成为大势所趋。调查显示,纺织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竞争力,而我国当前纺织品质量的发展并不乐观,质量的不稳定性不仅存在于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,还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不同批次产品之间,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。在推动产品稳定质量、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,智能化机器人生产具有人工生产不可比拟的优势。
  报告指出,当前,“中国制造2025”、“工业4.0”的战略部署,以及“国家纺织工业十三五规划”和国家、地方相应出台的支持设备升级换代的奖励政策,共同构成了纺织行业实现“机器换人”智能制造的大背景。由于劳动力成本问题,加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(tpp)的影响,欧美等制造业强国已经将重心转移至印度、越南、孟加拉国、巴基斯坦等国,无论是人力资本、设备还是技术,中国纺织品遭受到东南亚国家的挑战;同时,尽管不少企业引进了国外先进设备,仍然无法改变行业相对技术落后的现状。因此,“机器换人”势在必行。
  “机器换人”为纺织行业节能增效
  本次调研对纺织行业部分细分行业的“机器换人”成效进行了摸底。报告显示:
  1.棉纺行业。大规模进行清梳联和简易清梳联、高效并粗、高效紧赛细纱长车、自动络筒机等的技术改造,纱线质量指标以及万锭平均用工、节能降耗达到新水平。尤其是细纱智能落纱机的应用,大幅减轻细纱工人劳动强度,用工可减少4成以上。以福建长乐市长源纺织公司为例,对原有的10个细纱车间进行了技术改造,引进全自动生产线,工人从504人减少至317人,月工资人均增加1000元。
  2.化纤行业。通过柔性化技术、节能降耗等智能化技术改造,明显提升产品差别化水平、质量性能和生产效率,大量减少用工数量。以福建百宏集团为例,推行“机器换人”后,自动落丝工序减少用工70%,自动包装工序减少用工80%;自动包装的设备更新成本3到4年就可收回。
  3.功能性纺织品。企业大量引进高性能自动化经编机、针织横机、大圆机以及配套后整理装备,开发各类服装、鞋材、家纺、产业用功能性针织面料产品,适应了国内外市场需求潮流。以福建晋江市华宇织造有限公司为例,一次性引进400台全自动经编机,车工由原来的800多人减少至200多人;从人均管理1到2台机器升级为人均管理5台机器;月工资从人均4000元左右大幅提升,最好的技术工人月工资收入可达近万元。
  4.鞋服制造。注重设计理念提升和智能制造,服装功能、艺术、时尚设计不断加强,设计和缝制加工、整理水平有显著进步。柒牌、七匹狼、九牧王、劲霸等优势企业采用机器人替代人工铺布,实施物流过程自动化等,大幅度减轻了劳动强度,提高了生产效率。
  5.印染行业。从先进地区经验看,印染类企业实施“机器换人”后,企业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5%以上,能耗下降17%以上,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10%以上,水重复利用率达52.7%,节约人工成本近60%。
  中小企业“机器换人”困难重重
  报告显示,“机器换人”在替代人工提高生产率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,但是对于广大纺织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而言,仍然有很多困难。
  首先,“机器换人”的一次性投入高,企业资金紧张、融资困难,企业宁愿维持现状也不愿意投入巨资。调研走访的企业中有超过一半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,最高的甚至过亿。加之近年来企业融资成本上涨、融资难等因素,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“机器换人”望而却步。同时部分老企业和小型企业的厂房和生产线的布局,无法为“机器换人”的设备升级提供足够的空间,而厂房的改造、扩建甚至新建又将进一步提高“机器换人”的成本。目前国家正在推动去杠杆降杠杆、减轻整体负债率,银行可用贷款额度大幅减少,融资成本较高,并且只有额度没有资金。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经营,确保现金流,不愿意投资到大型设备、高技术设备上。
  其次,政府配套扶植政策有待进一步具体细化。例如,调研了解到,河南省出台了《河南省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18-2020年)》,将在煤炭、化工、食品等行业推进“机器换人”计划,并计划每年建设50个省级智能工厂。但是河南省政府没有对纺织行业的具体帮扶政策,各市也没有明确的扶持政策。政策、资金帮扶力度不够,导致企业对“机器换人”意愿不强。
  再次,国内纺织机械制作水平仍无法满足高品质纺织生产的需要,进口机械价格昂贵,延长了资金投入的回收周期,也增加了日常设备的维护成本。调研显示,设备数字化、智能化的提升不像过去简单粗放的技术改造,通过仿造或者委托试制就可以完成。而是需要企业更多借助高校和自动化设备研究单位共同合作,从工艺流程到整体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整合,研发的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。
  第四,纺织企业职工文化、技术水平相对较低,技术人才严重缺乏。而自动化设备引进后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将急剧增加,纺织企业需要进行培训或引进高水平技术人员,这无疑也是一个较大负担。
  第五,中西部地区纺织职工工资水平较低,企业进行“机器换人”的主观意愿不强。例如,河南省安阳市执行1600元的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15元的标准,本地基本不存在用工荒,即使偶尔用工紧张,适当提高工资后,一般也能找到足够人手。
  “机器换人”将改变行业用工结构
 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,机器取代人工就已成为不可逆的大趋势。现代制造业“机器换人”是直接把机器变成劳动力,是否已对传统劳动力市场和企业用工产生了较大影响?
  调研报告认为,短期内纺织行业劳动力密集的特征不会改变。据调查,目前,“机器换人”还不是在某个产业整体或者某个企业的全部生产流程中实施,而是在某个产业或企业某些生产环节中大量应用。也就是说,机器人只在个别产业和环节上替代手工操作,短期内主要还是对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高产生积极影响,不会改变纺织行业劳动力密集程度较高的特征,也不会造成严重的人员失业问题。
  调研结果显示,目前纺织行业职工队伍相对稳定。纺织行业并没有因为“机器换人”导致工人下岗,而是因为找不到工人而寻求“机器换人”。纺织行业的“机器换人”背后是纺织人才严重不足、企业极力争抢工人的现实,目前纺织企业暂时不存在大批一线工人下岗的隐忧。因“机器换人”被精简的职工,大多数在原企业转岗留用,少部分流动到其他企业,职工队伍相对稳定,下岗劳动力社会安置的压力还比较小。
  调研报告同时指出,“机器换人”将改变纺织行业的用工结构。对劳动力密集型的纺织企业而言,“机器换人”将使一线工人比重大幅下降,人员结构得到优化。低技能甚至是部分熟练工被机器人替代,而调试、维护和控制机器人的技术性岗位会相对增加。
  “机器换人”将对劳动技能提出新要求。过去是“单一型劳动”,未来将是“数字型劳动”,人类劳动将越来越多地与电子化、智能化相结合。职工技术技能的提升是企业实施和推广“机器换人”的强烈支撑,是应用人机交互技术来达到人工与机器协同生产的必然选择,是企业降本增效的有力保障。
  “机器换人”将催生新的就业岗位。“机器换人”虽然挤压了中低技能水平工人的就业空间,但并不减少劳动者的岗位总量。“机器换人”在遏制或淘汰一些旧产能、传统岗位的同时,也在催生新的就业创业空间和发展动能。
  报告指出,年龄大、技术水平低的人员就业难度将增加。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、生产效率提高后,综合能力较低人员使用比例将有不同降低,一般在50%-90%之间,同等情况下,年轻、学历高、有一技之长的人员聘用率较高,年龄偏大、技术水平低的人员聘用率降低。
(来源:中国纺织报)
旗下企业龙8国际官网
联系龙8国际
总部地址: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南大街43号
总机:024-31875999
传真:024-31875999
简历投递:[email protected]
中 泽 集 团
中泽集团龙8游戏的版权所有 zhongze group 龙8游戏 copyright @ 2014-2024 辽icp备14015583号-1